2015年3月24日星期二

人口新常态:深圳建筑包工队50岁以上农民工占超90%

2000年以前,建筑工地的农民工大多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此后年轻人则越来越少;从2013年开始,深圳建筑工地已很难找到30岁以下年轻农民工了,全是清一色的老人,目前一些建筑包工队50岁以上的农民工占90%以上。

国家统计局于2008年底建立了农民工统计监测调查制度,至今已连续发布了5份报告。统计显示的老龄农民工数据及变化,颇值得关注。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2978万人,50岁以上老龄农民工占12.2%,有2803万人;2010年,上述三个数字分别为24223万人,12.9%,3124万人;2011年为25278万人,14.3%,3614万人;2012年为26261万人,15.1%,3969万人。

不过,国家统计局在2013年暂停了公布50岁以上农民工的占比数据。正当舆论高度关注中国老龄农民工数量是否突破4000万时,国家统计局适时通过官微公开了50岁以上的农民工数据:2013年全国5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为15.2%,比2012年提高了0.1个百分点。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6894万人来计算,2013年我国50岁以上农民工的数量为4088万人。很明显,从2009年至2013年,我国50岁以上农民工的占比与总量都持续显著增加。

据了解,老龄农民工的从业领域以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为主,尤以建筑业为重。有媒体在深圳地区调查发现,2000年以前,建筑工地的农民工大多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此后年轻人则越来越少;从2013年开始,深圳建筑工地已很难找到30岁以下年轻农民工了,全是清一色的老人,目前一些建筑包工队50岁以上的农民工占90%以上。这些高龄农民工没有职工养老金,由于年龄已大,他们必须要靠多吃肉来补充体力;由于相关规定禁止60岁以上的农民工上一线作业,不少高龄农民工将白发染黑来应付检查。

老龄农民工数量和占比提高,除了反映出年轻农民工在打工工种上有更多的选择之外,还反映出中国劳动力领域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劳动力大军正在快速老龄化,部分行业的劳动力供应已经严重不足。随着规模巨大的老龄化扑面而来,中国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人口新常态。

中国人口新常态的特征之一,是人口红利衰退,劳动力要素的优势正在快速消失。官方统计显示,2014年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158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7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7.0%;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25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6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931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70万人。虽然总量数据变化不大,但中国已进入劳动人口净减少阶段,这个长期趋势已经形成。中国社科院此前曾预测,2020年之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年均减少155万人;2020~2030年将年均减少790万人,2030~2050年将年均减少835万人。总计到2050年,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2.5亿,用劳动参与率数据加以推算,预计中国未来减少的劳动力人口将在2亿左右。

中国劳动力供需的空间变化,也是人口新常态的一个特征。以制造业为例,过去中国制造业大都分布在以珠三角和长三角为主的东南沿海地区,农村劳动力供应则以内地为主,因此造就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打工者流动(接近2亿人)。但近年随着部分制造业向内地转移和中西部地区发展,很多内地劳动力已就近就业。这种空间变化已造成沿海地区持续的“民工荒”。统计显示,2014年外出农民工有16821万人,增速仅1.3%,比2013年1.7%的增速下降0.4个百分点,近年这一比例一直在明显放缓,可以预计,外出农民工数量的负增长很快就会到来。

同时,中国各个城市之间的劳动力争夺将日趋严重。在城乡差别、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劳动力代际变更等多种因素作用下,中国的结构性人口矛盾十分严重。例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东北三省每年净流出的人口约200万人。今后,区域间人口流动与地方发展的人口需求冲突将会加剧,其结果是各个城市都面临日趋激烈的抢人大战。这一趋势已在我们的调研中得到验证,沿海、中部、西部内地已普遍出现招工难,高层次人才与普通劳动力都成为各地争抢的对象。

劳动力老龄化和成本上升带来的问题,不仅普遍表现在制造业,在服务业中也同样严重。由于服务业发展对劳动力质量有更高的要求,而新增劳动力供给在数量、结构与质量上都存在差距,这对国内服务业水准的提升会有一定影响。

人口老龄化、新型城镇化和服务业发展,对中国人力资源供应提出了新要求。中国人口的新常态,将日益显著地影响中国未来的产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并强烈影响企业发展与竞争的范式变化。这是我们全社会都必须加紧适应的新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