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9日星期一

美联储背后是怎么说中国经济“坏话”的?

美联储最新公开的会议纪要文本显示了2009年间美联储官员和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的真实看法。


美国决策者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囿于种种原因,公开声明中的措辞通常比较谨慎,充满外交言辞;而最新公布的美联储纪要文本显示,美国决策者的真实想法可能不那么美好。

英国《金融时报》3月9日分析了2009年的美联储会议纪要的文本(transcript),总结了几条有关中国经济的判断。这其中既透露了对中国经济再平衡和2009年大规模刺激的忧虑,也表现出了对中国经济数据的不信任感。


期待中国经济再平衡但怀疑其能否成功

在2009年4月的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上,当时的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称:“就像我们过去许多年所说的那样,我们真正必需的是,可为美国经济提供更好的外部需求环境的全球需求再平衡。”会议文本显示,当年最令美联储官员担忧的莫过于“中国是否过于依赖欧洲和美国的复苏,并试图把麻烦转移到国外”。

伯南克指出,朝着这个方向,中国和其他少数国家已经迈出了初始步伐。它们已经意识到依赖出口并不是个安全的战略,“但这短期内可能解决不了问题”。

到了8月份,伯南克提到,根据与中国官员进行的对话,他认为中国对于从出口型经济向消费驱动型经济转型上,态度非常“严肃”。

担心中国2009年的大规模刺激和信贷的飙升

在2009年8月的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上,美联储经济学家称中国为应对经济危机而采取的大规模刺激为“重磅反弹”(blockbuster rebound)。

“受财政刺激措施和银行放贷步伐加快的驱动,中国第二季度的GDP年增长率预估为18.5%,”当时的美联储国际金融部负责人Nathan Sheets表示,“惊人的是,今年过去6个月的银行信贷规模相当于中国年均GDP的25%。”

对此,亚特兰大联邦储备银行主席Dennis Lockhart担心这种直接的信贷投放可能给中国银行业带来危机。

Sheets的回答是:“我个人认为,很难相信这么多的信贷能像上半年那样迅速地分发下去……所以我的看法是,接下来的某个时点,我们会看到过去6个月发生的事情所带来的某些金融后续效应。”

不相信中国经济数据

围绕中国经济数据的质疑由来已久,不过质疑声通常来自外媒和国际机构。而《金融时报》的报道称,整个2009年,美联储官员和经济学家在提到中国数据都要加上“免责声明”的字样。

在4月的美联储会议上,美国达拉斯联储主席Richard Fisher提到了在北京、上海访问的情形,称中国对经济数据的汇报极其不严谨。

“我经常被他们汇报数字的速度震惊了……他们似乎能在一个季度结束前就知道数据了。”他的话引起了一阵笑声。

伯南克的说法似乎更要谨慎些:“中国(经济)或许要比亚洲其他国家强劲,但可能不如官方数据显示得那么好。”

根据美联储的官方介绍,会议纪要文本(transcript)是有关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最为详尽的记录,上面载有与会人员的原始发言,仅经过细微的编辑,其准确度还经过了发言者的确认。今年3月5日,美联储更新了会议纪要文本,将文本纪录从1936年延续到了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