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4日星期一

新一轮国进民退? 中国国企改革露真面目

  北京时间9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对国资委主任张毅的采访文章,张毅在采访中详细的介绍了此轮国企改革的背景、主要目的以及具体改革方式。其中鼓励国有资产入股民企、以放大国有资本功能为目的和石油等垄断行业将向民企推送一些项目最为引人注目。张毅宣称的到2020年,要培育一大批新的有国际竞争力的国有企业。这意味着此轮国企改革是以做大国有企业为目的,国企在国民经济的比重以及重要性上将会有所提升,有舆论担心,此目的可能在国民经济中引起新一轮的国民进退。
  张毅称,虽然国有经济整体上“不断取得重大进展”,但在管理体制上依旧有“不完善的地方”,要改变这些必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这对“做优做大做强国有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且张毅宣称,国有企业改革的目的就是再“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国有骨干企业”。这意味着,国企改革的目的可能有两个,一是壮大现有的国有企业,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质量上;二是重新培育一批国有企业,这批新的国有企业要有“国际竞争力”。
  

  9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采访国资委主任张毅的文章

  此轮国企改革比较有新意的是,改革分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本监管改革,国有企业的改革目的是做大做强国有企业,而国有资本监管制度的改革目的则是“优化国有资本的布局,推动国有资本的合理流动”,其具体方法是“鼓励国有资本以多种方式入股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经过十多年的狂飙突进,凭借其垄断的地位迅速积累了大量资本,这些资本如果缺乏有效的流动,则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损耗性损失。
  中国政府也注意到这点,但其改变的方式是“国有资本入股民企”,这有些出乎外界的预料。在国企改革方案出台前,外界主流预测观点是国企改革将侧重提升国企的效益和质量上,而国资入股民企,则侧重在国有资本对民间资本的控制力和引导力上。张毅称,国资投资民企的重点是投资到“成长性较好的非国有企业”,因此从长远看,国有企业对民间资本,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引导力和影响力将进一步加深,在未来20年,国企可能真正成为中国经济的命脉。
  国有企业最大的优势是其垄断性,国家通过出台法规,或者一些隐性的潜规则,禁止民间资本加入国民经济的某些领域,如一些基础性行业和关键行业。社会舆论称民企在进入某些行业时,会遭遇政策的“玻璃门”,即法律无明确禁止,但政府不颁发民企的许可证。民间对此次国企改革最大的期盼,是打破行业壁垒,“法无禁止则可行”,让民间资本进入国企垄断的领域。
  中国政府正视了这些呼声。此次国企改革,将在石油、天然气、电力、铁路、电信、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领域,向民间资本“推出一些符合产业政策,有利于国企转型升级”的项目。在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方面,此次国企改革的步伐比外界期待的要慢了许多。因为仅是向民企推出一些与石化、电力、铁路、电信等垄断行业的项目,而不是直接允许民企进入,并且这些项目还要“符合产业政策”,还要“有利于国企转型升级”。因此有观点认为,国企与民企在政策待遇上有着“亲儿子”和“干儿子”的区别并未改变。
  因为此轮国企改革的目的是“做大国有企业”,并且可能要建设新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国企,在国民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市场蛋糕总额是有限的,政策向国企倾斜,草根民企的生存空间可能会被进一步压缩。因此此轮国企改革方案公布以后,引起了社会上关于新一轮“国进民退”的担忧。因为虽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全球独树一帜,历史上也没有很好的参照物,但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基本规律并未改变。民企在灵活性、成长性、对国民的反馈性等方面优于国企,当国企的占比额加大到一定程度,国民经济的长远性健康发展将受到影响,公民收入增长也可能会遇到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