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0日星期日

中共收笔杆子遇阻 胡锡进 “异常”做法引人注目

  继一月五次呼吁放宽言路,对中国网络防火墙发表不同意见之后,目前《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又卷入与前驻法大使吴建民的争论中。近几个月来,胡锡进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异常”做法令许多观者感到难以理解。

  在更早以前的2016年1月,胡锡进被中央巡视组查出“未经审批擅自去波兰公款旅游”问题。但很难说这与胡锡进当下的“异常”举动存在必然联系。更有说服力的背景原因当属时下中国的政治形势,尤其是媒体网络舆论的政策与形势变化。

  2016年后,中共作出重大部署行动,强化媒体政治属性,要求“党媒性党”。与此同时,网络舆论管理力度也明显强化。其间发生了攻击和“禁言”网络大V任志强的事件,再加上前几年里一大批异见者因各种情由被治理,中国媒体网络舆论环境产生了显著变化,一些观者认为出现了“万马齐喑”的现象。

  身在其中的《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或许感触更为深刻。而胡锡进近期一系列“唱反调”做法,很有可能是源起于他对当下媒体网络舆论管理政策与形势的不满,与管理者存在某种程度的分歧。

  事实上,中共体制内同胡锡进一样对当下情状存在不同想法者可能不在少数,但只有少数人能够如此引人注目。另一位引人注目者是已被“禁言”的任志强。胡锡进在任志强“倒下”之后依然能够发表异见,除了是因为他本人的特点,还与他所处的特殊位置有关。

  《环球时报》放眼国际,突出军事,聚焦敏感议题,而且能够相对自由地发表评论观点,在中国媒体圈子里风格鲜明,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席位。2016年2月习近平调研人民日报社时曾指着《环球时报》说,“我那儿也有这个报”。

  作为中共体制内人物,胡锡进以其特有的、甚至是存在争议的方式报道着其他媒体不能报道的内容。在当下中国媒体网络受到较多管制的情况下,其重要性更加凸显。

  胡锡进与一般中共党媒官媒工作者一个不同点还在于,他发表评论具有更大的自由度。这种腾挪空间和探索调整逐渐使其具有了更强的独立性。经过十多年的能力提升和经验积累后,自会形成较大的影响力,虽然其争议性的表现方式会阻碍其权威的增长。

  此外,胡锡进长期奋战在中国意识形态最前沿,对国内外各领域重要议题多有深度参与。其对中国和国际微观、宏观情况具有非常深刻的体察和了解,甚至是经常扮演着引导者角色。他对国家治理应当也有一整套自己的、未必与决策者完全相同的理解与解决方案。

  吴建民指责《环球时报》经常发表一些“很极端的”文章,这种说法应该很容易引起众人的共鸣。胡锡进则反击认为媒体“‘鹰’一些”并非《环球时报》独有,是多元的表现,也得到很多人的认同。

  或许可以认为,如果《环球时报》确实有时候表现极端的话,这种情况应该也是当下中国特殊制度政策环境的产物。作为中国庞大媒体宣传机构中的一分子,胡锡进和《环球时报》能够拥有现今的影响力,也说明了其存在价值。

  媒体既可以监督批判,也可以为国家治理提供决策参考,这是其有待挖掘的巨大的、潜在的正面力量。可以想见,中国媒体网络舆论领域能够更宽松、包容、自由一些,定会出现更多如胡锡进一般拥有巨大影响力,又绝对不会与胡锡进观点完全一样的体制内人士,甚至有可能形成一种百家争鸣的局面。但当下中国执政者的做法却似是与之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