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3日星期二

胡逸山:马来西亚对中国立场的微妙改变


南中国海主权争议又有新发展。马来西亚据说将就一艘中国海岸卫队舰,日前“出现”在位于其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内的南康暗沙(Luconia Shoals),正式提出外交抗议。报道引述马来西亚首相署部长沙希淡卡欣(Shahidan Kassim)说:“首相纳吉将直接向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这个问题”。

中国是马来西亚最大贸易伙伴,马来西亚也是中国在东南亚的最大贸易伙伴。尽管同中国在南中国海主权上有争端,吉隆坡却非常重视与中国的双边经贸关系。这和其他两个亚细安成员国和主权声索国的立场截然不同。越南和菲律宾对中国皆采取了较强硬的姿态。因此,马来西亚这一次较强有力的反应似乎显示,吉隆坡对中国以往的低调立场有了转变。原因有五个。

首先,过去一年左右,中国在南中国海的许多海域,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填海活动。多年来,其他国家虽然也在宣称拥有主权的海域进行类似的活动,但中国在这么短时间内的填海工程,规模却比这些全部加起来还大,填出了许多人工岛。无可避免的,这引起了区域内外各方的猜疑。

其他主权声索国,包括马来西亚,在不同程度上表达了它们的关注——越南和菲律宾更是大声抗议——但都不能阻止中国填海工程,不管那些海域离中国大陆有多远。导致吉隆坡改变立场的,看来是中国“制造既成事实”的行动。

其次,中国船只侵入马来西亚海域的次数——多数时候是民用船,偶尔是军用船或准军用船(这一次便是如此)——已经多到让吉隆坡感到不安。据马来西亚海军表示,从去年底开始,这些以前一两年才出现一次的入侵,“每天”都在发生。

每一次事故发生时,马来西亚方面都会“尾随”入侵船只,同时向中国提出“外交抗议”。但这些显然不足以阻止持续的侵犯。中国船只入侵日益频繁,似乎让吉隆坡决定把抗议提高到最高层次——两国最高领导人之间。

第三,就像其他国际争议一样,南中国海主权声索国多年来也采取了一系列策略来强化自身立场,包括非正式警告与外交照会、武装冲突及武力侵占。中国声称填海只是仿效其他声索国的做法。不久前,菲律宾和越南也先后宣布,将安排游客前往它们在南中国海争议海域所把持的地点,或在这些地方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因此,马来西亚若另辟途径,在最高层次上表示不满,以维护自身的主权声索,也不会让人感到意外。

第四,美国重新将战略重心转向区域,也让一些同中国有争议的声索国变得更自信。上个月末,新任美国国防部长卡特(Ashton Carter)在于新加坡举行的香格里拉对话会发表演讲时,重申美国维护南中国海航道自由的决心,并谴责中国大规模填海工程。事实上,卡特明确表示,中国的行动驱使其区域邻国向美国要求安全保证。

卡特承诺将按新启动的“东南亚海事安全倡议” (Southeast Asia Maritime Security Initiative),投入更多安全资源。几天后,他也同越南签署数项国防合作协议。美国这一系列加强安全的、相当直接的言辞和举措,涉及南中国海主权争执的东南亚国家当然注意到了。因此,马来西亚转而采取较强硬态度,也是可以理解的。

最后,马来西亚对中国船只入侵的较大反应,也有国内考量。首相纳吉陷入同前首相马哈迪的政治斗争,面对来自政府内部和外部的政治攻击。因此,在国际上,马来西亚政府不能显得软弱,尤其是在维护对南中国海的主权声索上,以免这成为政敌攻击他的另一武器。

在马来西亚与中国关于南中国海的纠纷中,有一个正面和值得注意之处。习近平和纳吉短期内不会有任何正式会面,纳吉要“直接”向习近平表达马来西亚的不满,说明了双方领导人之间有“热线”或其他直接沟通管道。整体上,这凸显了两国密切、和睦的双边关系。

现在,人们关注的是,马来西亚立场的微妙转变,会不会对它同中国的双边关系,或东南亚国家对南中国海课题的共识,带来重大的改变。

作者是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

国际关系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原载研究院电子刊物《RSIS评论》。叶琦保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