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日星期二

党报唱李克强反调 总理角色迎变?


  从“克强指数”到“李克强经济学”,中国总理李克强被赋予诸多标签。不过,就在近日,中共党报却罕见对“克强指数”发出质疑之声,《人民日报》刊文直指以“克强指数”研判形势,就会放大下行压力,不能客观反映产业结构转型期的经济走势。中共党媒如此对国务院总理公开“唱反调”,被认为是李克强式微的体现,但观察人士指出,从李克强过往的表现来看,这正体现出了李克强总理角色定位的转变。而李克强在此之前也已作出应对,以“克强指数”2.0版进行替代,显示政府对于经济的关注正在从体量转向质量,从追求速度转向注重结构。


  李克强正在转变总理的角色定位

  党报动作非无的放矢

  北京时间6月1日,中共党媒《人民日报》刊发文章《方向标还灵不灵》,文中指出如果以铁路货运量、工业用电量等一些传统微观指标研判形势,就会放大下行压力,不能客观反映产业结构转型期的经济走势。该文是《人民日报》“新视角看形势”系列报道的第二篇,前一篇为《速度放缓就是形势不好吗?》。

  当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期,新常态尚未定型,还在探索调控阶段,在下行通道持续开放的时候,各界难免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有所想法,《人民日报》刊登系列文章,其意在于为大众释疑解惑,在舆论一线传递中共对于经济转型的积极态度。但在外界看来,党媒对国家总理这样公开“唱反调”似乎极为罕见,有分析指出,这正体现出了李克强总理角色定位的转变,以及政府在经济转向上的尝试。

  文中所称的铁路货运量、工业用电量被称为经济上的“克强指数”(指数中还有一个贷款发放量),其源于2007年李克强任职辽宁省委书记时,喜欢通过这三个指标来分析当时辽宁省的经济状况。相较于GDP,“克强指数”更具真实性,几乎不存在弄虚作假的可能,曾被誉为中国经济的“晴雨表”。

  然而“克强指数”有其特殊性,辽宁的工业比重很大,因此“克强指数”同辽宁的经济状况切合度相对就比较高,但在像上海这样服务业、金融业等第三产业占比高的城市,克强指数就不能准确反映当地的经济情况。文章中指出,2013年,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超过了第二产业,这标志着中国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里程碑式的变化,也解释了为什么铁路货运量、工业用电量在持续走弱,而宏观经济依然处于合理区间内。可以看到,“克强指数”在目前的产业结构转型期渐渐显露出“失灵”的迹象。

  《人民日报》对“克强指数”的“失灵”解读道是产业结构、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导致了“克强指数”这样的微观指标与经济形势的相关性减弱。那么,既然“克强指数”已经失灵,谁来代替指标中国经济呢?

  答案已经出现在2015年3月5日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在报告里,工业用电量指数和铁路货运量指数并没有如期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两个更能够反应中国经济转型成果的指数,分别是: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还有能耗强度。这两项指数被称为经济转型期的“克强指数”2.0版,显示政府对于经济的关注正在从体量转向质量,从追求速度转向注重结构。

  相较于旧的“克强指数”,新的“克强指数”2.0版更多地反映了新常态下的经济质量和效益,更多地体现了创新状态和实际成效,文章也指出,要想客观全面地反映经济形势,需要更加丰富的微观指标统计数据作为支撑。

  李克强角色之变

  但除此之外,更值得关注的是,这样一篇不寻常的文章透露出了什么讯息。自上台伊始,不论是关注民生细节,还是周游世界推销中国制造,李克强似乎更多地在扮演一个“办事员”的角色,如果说习近平是蓝图的设计者,那么李克强则是具体的绘就执行者。

  相比起几位前任,李克强把更多的工作比重放在做“细活”上,由特殊见一般,从关注个别现象借以倒逼顶层设计改革在其执政案例中比比皆是。

  似乎可以看到这样一种变化,在李克强身上,中国总理的角色定位正在发生转变,早到周恩来事无巨细躬力亲为的“诸葛亮”式,再到朱镕基霸气十足,说一不二的强硬式,及至温家宝平易近人,行走民间的亲切式,李克强不曾频繁地展露自己的个人特质,而是选择尽量多地将总理的工作内容放大兑现为可见的实际效益。这种工作理念的倾向使总理的定位从代表符号渐渐开始转为功能角色。

  以党媒而言,作为执政党的发言喉舌,向来和政府是保持一致。但这次却罕见的以大版面评价“克强指数”已然过时失灵,一方面固然因为政府工作报告也已经抛弃了旧式“克强指数”的提法,但更大的肇因当是对于总理定位转变的因应,符号不能错,但角色可以犯错,当然也可以接受批评,即便“克强指数”挂着总理的名牌,过时就是过时。这篇文章是《人民日报》“新视角看形势”系列的第二篇,我们期待能有更多这样的思考和质疑出现。